2月5日,帶著一股濃濃的思鄉(xiāng)情懷,,著名學者,、新聞理論家,、作家、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梁衡回到了家鄉(xiāng)霍州進行采風,。市委常委,、宣傳部部長、三教鄉(xiāng)黨委書記郭麗華,、梁衡研究會主要成員陪同,。
梁衡不僅是著名的散文家,也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,、學者,,其創(chuàng)作成果豐碩,獲“趙樹理文學獎”“全國優(yōu)秀科普作品獎”“五個一工程獎”等各類大獎,,先后有60余篇文章入選大,、中、小學課本,,是國內(nèi)入選教材最多的作家,,曾任《光明日報》社記者、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,、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等職,。
梁衡一行先后來到七里峪景區(qū)、陶唐峪義旺村,,探訪千年古樹,。
七里峪風景區(qū)紅巖松蒼巖勁松、孤峰聳翠,,樹齡1000余年,,被載入《山西省古稀樹木畫冊》及《山西省奇樹大典》,生長紅巖松的斷崖為“霍山砂巖”的原始命名和標準剖面,。在紅巖松旁,,梁衡先生撫摸樹身,認真從樹冠,、樹形,、樹紋等多個方面了解紅巖松的生長情況和人文象征。他認為,,紅巖松是我市的重要人文標志,,是霍州的文化品牌,,相關(guān)部門應該加強古樹維護工作以及周邊的環(huán)境保護,,并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,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加以利用,,成為霍山文化的代表,。
陶唐峪鄉(xiāng)義旺村西南有一顆老槐樹,,樹高約四丈有余,樹粗二丈五六,,要五個人連手才能把它合抱住,。據(jù)說該樹的年齡大約在1000多年以上,故稱社爺樹,。社爺樹是“四社五村”的象征,。相傳先有社,后有樹,。傳說是有了“四社五村”后,,各社首為了紀念“四社五村”的成立,也為了放水員,、巡渠員能在樹下納涼休息,,“四社五村”在渠邊各栽了一棵槐樹。沒想到幾百年的成長,,五棵樹竟然交織合長在一起,,成為一個粗壯的主枝,而主枝上又分別長出五個分枝,?!八纳纾╯ha)五村”是我市漢代開始延續(xù)至今的民間水源管理模式,是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?!八纳纭敝富糁萘x旺村、南里莊村和洪洞縣的仇池村,、杏溝村,。“五村”,,是指以上四村另加孔澗村,。“四社”每年一村輪流,,“坐社”負責水源,、水渠、水分配的管理,。此管理模式受到國內(nèi)外專家的關(guān)注,,法國遠東大學藍克利教授和北大董小平教授先后三次考察,給予較高評價,。
了解到古槐的歷史后,,梁衡說,現(xiàn)存的古樹,,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與一種文化的記錄,;一株古樹,,就是一段歷史的生動記載,古樹名木是珍貴的歷史遺產(chǎn),,保護好古樹名木,,就是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保護物種資源,,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家園,,更是“記得住的鄉(xiāng)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