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17日訊(記者 顏開云 實習生 鄧欣宜)在瀏陽文家市,,當?shù)厝苏写腿吮厣弦坏澜小懊鯚蹼u”的特色菜。原來,,毛澤東1917年在文家市做社會調(diào)查時,,在一師的同班好友陳紹休家附近種下了兩棵板栗樹,,由此引出一段溫暖的紅色記憶,。“現(xiàn)在每到秋天,,樹上還能結出不少板栗呢,!”昨日,在文家市鐵爐沖,,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指著已近百歲“高齡”卻依然青翠的板栗樹說,。
在同學家附近山頭栽下板栗樹
鐵爐沖距文家市集鎮(zhèn)約10公里,山?jīng)_小而幽閉,,環(huán)境隱蔽秀麗,。登上山頭,記者見到了這兩棵來歷不小的板栗樹,,一棵約有10多米高,,蒼翠挺拔,;而另一棵據(jù)說在遭受雷劈截斷后又重發(fā)新枝,如今也已枝繁葉茂,。陽光灑過樹梢,,落下斑駁光影,微風吹來,,枝葉簌簌作響,,仿佛在娓娓訴說那段崢嶸歲月。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宣傳科科長甘武介紹說,,1917年冬天,,當時就讀于湖南一師的毛澤東同瀏陽同學陳章甫、張輝舟一行來到文家市鐵爐沖,,住進同班好友陳紹休家里,,開始了為期20多天的農(nóng)村社會調(diào)查。毛澤東深入考察當?shù)?,向貧苦大眾積極宣揚進步思想,。當毛澤東即將作別陳家時,他向陳紹休提議栽樹留念,,隨后便將兩株板栗樹樹苗栽種在陳家老屋附近的鐵爐沖山頭上,。
板栗果實曾送到北京和延安
1920年,陳紹休與兄弟陳紹常在毛澤東等人的組織下赴法國勤工儉學,,不料次年因病去世,。其弟陳紹常1926年學成回國,曾任湘鄂贛邊區(qū)政府駐軍二軍分區(qū)兵工廠特派員等職,,1933年不幸被左傾分子槍殺,。不過,由鐵爐沖板栗引出的溫馨故事卻一直在延續(xù),。
“解放后,,陳家后人和文家市政府多次選摘板栗寄給毛主席品嘗?!备饰淠贸鱿嚓P史料文件告訴記者,,頭兩次毛澤東都收下了,并指示中辦回信致謝,。但在第三年,,寄去的板栗被悉數(shù)退回,原來是主席接受鐵爐沖人的一片心意,,卻不愿讓他們大老遠寄板栗,。甘武說,在1968年中辦的一封信中,,有這樣的內(nèi)容:“遵照毛主席和中央要求‘勤儉建國,,厲行節(jié)約,,不向中央送禮’的指導精神,請你們以后不要再向中央送禮物了,?!?br style="box-sizing:border-box;" />
另據(jù)了解,1960年代,,鐵爐沖的村民們還曾將板栗果種送到延安,,當時的《陜西日報》專門報道了此事。
板栗樹生發(fā)成林留住紅色記憶
雖然不再寄板栗,,但為了紀念毛澤東,,村民們把板栗樹的種子撒播在兩棵母株的四周。記者看到,,現(xiàn)在整座山坡上遍布著數(shù)十棵板栗樹,,形成了一片郁郁蔥蔥的板栗林。據(jù)了解,,早在1967年,,這兩棵板栗樹被就瀏陽列為革命文物樹,并掛上保護牌,。2007年7月,,它們上榜湖南省第三批古樹名木保護名錄。
在這座湘贛邊界的小鎮(zhèn)文家市,,毛澤東栽下了兩棵板栗樹,,也播下了最早的革命種子。10年之后的1927年9月,,當毛澤東指揮秋收起義各路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時,,這里注定成為中國革命的戰(zhàn)略轉折點。
挺拔青翠的板栗樹,,留下的是永不消褪的紅色記憶,。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負責人表示,為重溫紅色經(jīng)典,,傳承革命精神,,該館為廣大黨員干部打造了重溫入黨誓詞,、紀念館參觀學習,、模擬勝利會師場景等學習教育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