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底,,北京市組織開展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工作,調查范圍包括16區(qū)以及11個市屬公園,、林場,,預計5月底調查工作將全部完成,6月開始為古樹名木換發(fā)新版“身份證”,,將采用可調節(jié)松緊的線圈掛在樹干上,,新增二維碼,市民掃描后即可看到植物百科以及與古樹相關的趣聞軼事,,同時還將具備互動功能,,市民可上傳圖片、留言等功能,,實時反映樹木狀態(tài),。
新版古樹名木標牌分為三種,3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為紅色,100年以上,、300年以下的二級古樹為綠色,,還有一種則是專為不足100年的珍稀樹種設置,上面寫著“名木”二字,。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名木則統(tǒng)一按照年份級別懸掛“古樹”標牌。新牌上將新增二維碼,,一樹一碼,,市民通過手機掃描即可獲取樹木的經緯度定位、胸圍(地圍),、樹高,、冠幅等生長指標、管護責任人等信息外,,還將對樹木的生長習性進行說明,。
“一方面做科普,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發(fā)生市民自發(fā)照料古樹卻好心辦壞事的情況,?!睋本┦袌@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介紹,古樹名木素來有“活古董”“活文物”之稱,,下一步還要向各區(qū),、公園景區(qū)、林場等搜集歷史資料,,發(fā)掘北京古樹的人文故事和文化內涵,,并在古樹名木周邊修建木棧道,吸引更多的市民了解古樹,、親近古樹,。
據黃三祥介紹,,北京現(xiàn)存有古樹名木4萬余株,以松樹,、柏樹,、國槐、銀杏等為主,,天壇,、植物園、香山等歷史積淀深厚的市屬公園內存留居多,,年齡最大的為戒臺寺內兩株古銀杏樹,,有“帝王樹”和“配王樹”之稱,至今已有近1500年,。它們是首都悠久歷史的見證者,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,、文化、科學,、經濟和生態(tài)價值,。
去年底,本市開展了第四次全市范圍的古樹名木資源調查,,以區(qū)為單位,,由專門的工作人員對每個村、每個街道,、每個單位的每一株樹木進行現(xiàn)場實地調查,。此次調查不僅要摸清本市古樹名木資源總量、種類,、分布狀況,,進一步掌握現(xiàn)存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和管護情況,還要形成完整的紙質和電子資源檔案,,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提供參考,,完善升級北京市古樹名木資源管理信息系統(tǒng),實現(xiàn)古樹名木資源管理的動態(tài)化,、信息化,。據了解,此次調查首次實現(xiàn)了GPS定位全覆蓋,,可以使樹木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級。
5月底本市古樹名木的調查工作將全部完成,。普查工作完成后,,6月起將開始陸續(xù)為4萬余株古樹名木換牌,預計6月底率先完成東城,、西城,、通州三區(qū)公園內的古樹名木換證工作,。園林綠化部門還將通過各種途徑進一步發(fā)掘北京古樹的生態(tài)價值和文化內涵,讓老百姓身邊的古樹“活起來”